寧波杭州灣濱海小學
作者:建日筑聞 來源:建日筑聞
	
	
藝術中心入口坡道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夢中的童謠在耳畔響起,恍惚間又回到那個水道縱橫、阡陌交錯的小村落,夾岸綠樹結滿清甜的果子,烏篷船上的孩子一伸手就能摘到。如今,在這個鋼鐵和水泥的叢林中,我們更關心下一代會不會得到良好的教育資源,能不能在和同齡人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而完全忽視了他們和自然的接觸,導致這一代兒童出現了“自然缺失癥”。
	
	
一個偶然的機遇,讓我們與濱海小學結緣。我們有機會從校園的自然環境出發,從孩子的活動場所出發,思考教育建筑的切入點。
	
鳥瞰模型
因勢利導、納水構灣
杭州灣新區臨于水,生于水,項目用地紅線被規劃河道一分為二,躲避它還是利用它?成為設計起始階段重要的抉擇。
多番必選之后,我們決定因勢利導,將規劃河道納入整個校園的自然核心,最大程度地增加校園的自然景觀和活動空間。并對原本筆直的河道進行了調整,使其呈現蜿蜒的形態,在均衡河岸兩側用地同時,留出了可供師生憑欄駐足的港灣,將整個河道及兩側綠帶變成校園的中心花園。
	
	
	
界閾空間、上下聯動
		
	
為了讓陽光照在每個孩子的書本上,在建筑密度較大的情況下,我們將專業教室等功能布置于一層,與虛體的院落和放大的公共區域共同塑造空間的趣味感。而普通教室按年級分棟,坐落其上,營造空間歸屬感,整個校園由二層平臺連為一體。平臺之下,曲徑通幽。平臺之上,肆意奔跑。
	
通過看臺連接平臺與運動場
	
局部升高的小舞臺
	
連接食堂的二層平臺
	
濕地筑院、成長樂園
		
	
常言,孩子是純粹的白紙,虛與空是教育的基礎,也是建筑空間的基礎。我們將整個基地轉化為以水為中心的虛體空間,將濕地、綠化、庭院散落其間。建筑的底層平臺和上層的教學主體共同坐落在虛體的格局上,并結合體現江南個性的圍墻來區分空間,使整體呈現為一個小河彎彎,庭院深深的院落式校園。
	
底層院落空間
	
中齡組團內院
	
中齡組圖二層活動平臺
年齡組團、尺度體驗
		
	
小學是孩子認知變化最快的階段,設計從學生的行動力、成長心態等方面著眼,分為三個年齡組團,為其定制符合其年齡特征的低齡、中齡和高齡等三組教學建筑。同時,以小學生的視角來組織空間,控制空間的尺度大小,注重幼兒的體驗感受。
	
年齡組團分析
低齡組的院落更零散和微小,設置較大的集中引導空間,其位置與各功能聯系更緊密,使用也更為方便。中高齡組團的院落布置邏輯分明,連接路徑清晰,并將兩組團相鄰布置,便于孩子們的互動和交流。
	
低齡組團庭院空間
	
室內體育館
結語
河畔弄青梅,院里騎竹馬,童年的記憶總是溫暖,設計師希望在孩子們未來的記憶中,對母校的印象仍是承載了無窮歡樂時光的深深庭院,以及那條曾經帶走無數小桔燈的彎彎小河。
	
籃球場與體育館
	
華燈初上的食堂
	
項目圖紙
	
總平面圖
	
教學樓立面圖
	
體育館立面圖
	
	
藝術中心立面圖
	
食堂、教室宿舍立面圖
	
軸測圖
	
項目信息
建筑師:浙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
地址:海逸路與濱海七路交叉口,杭州灣新區,寧波,中國
項目年份:2019年
建筑面積:47520平方米
主創建筑師: 吳震陵、朱睿
設計團隊: 吳震陵、朱睿、王英妮、徐蓀、章嘉琛、范真悅、王溯
結構設計: 金振奮、王俊、李麗、李少華、丁磊、倪聞昊、華旦
景觀設計: 湯澤榮、徐聰花、朱亮、章馳、姚海燕
設備設計團隊:陳激、陳周杰、方火明、林璐佳、趙潔欽、鄭國興、丁立、孫登峰、任曉東、郭軼楠、邵春廷、江兵、張武波、倪高俊、馬健
	
.END.
	
注:本文轉載自建日筑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