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南京研發中心 - 流動、合作及互動
作者:gooood谷德設計網 來源:gooood谷德設計網
	
	
華為作為世界頂尖的科技創新企業,其在南京的研發中心是全球十五個重要研究機構之一。AECOM的全球化多專業的設計團隊,歷經六年完成了該項目的一體化設計(建筑、景觀、室內)和全程服務。
	
 
▼鳥瞰
 
	
	
	
AECOM團隊通過國際競賽贏得該項目的設計權,在對華為企業愿景和發展趨勢進行了深度解讀后,了解到華為的特殊人員架構:研發人員占比超過45%,而30歲以下的員工占比超過52%,如何秉承其“創新與務實”的基因,營造多元有序的工作場所;鼓勵團隊間的合作與交流;激發新一代年輕員工的創造力;適應不同發展時期的運營模式,均是設計者將“行為模式”轉換成“空間模式”的基礎。為此,設計團隊散發了大量針對性的調查問卷,座談與走訪了華為的管理者和運營者,梳理整合出相應數據與模型,結合國際上對研發園區的發展趨勢的研究,形成了完整的設計輸入條件,并形成最終設計目標:流動、合作及互動是華為人工作方式的生動寫照,如何構建在形式與概念上都與之匹配的空間,是對華為新一代辦公空間模式的探索。
▼主體立面
 
	
	
	
嵌入場地+融進自然
	
基地緊鄰南京雨花臺景區,屬于典型自然丘陵地貌,場地原始高差達11m,為了最大限度保留場地記憶,更好地融入自然,設計順應坡向營造成6m高差的東西兩組臺地,低處銜接已建園區,高處通往保留原始林木的自然坡地。將建筑有機地嵌入場地,東面是更為開放的含有車行及落客區的園區廣場,西面則為相對私密安靜,適于人行的疏林草坪,從而限定出不同私密性的外部空間,通過多首層進入的方式,提供不同的抵達體驗。建筑在形態上采用分散體量,曲線流動的方式與場地天然肌理的律動相協調,讓建筑仿佛從場地上有機生長而成。
	
▼設計演變
	
	
 
	
	
 
	
▼嵌入場地
 
	
	
 
▼建筑體量有機地嵌入場地

	
	
 
	
 
對話之門+云之連廊
	
為了減少空間壓力,提供更好的景觀視廊,設計將7萬㎡的體量拆解成大小有別的三幢建筑,順應地形做了一定旋轉,減少主要界面的對視,贏得更多的觀景視野。將東西朝向扭轉成東南與西南朝向,在第五層的空中由二組30m巨大跨度的 “云廊”將三幢建筑連綴成一體。
	
▼ “云廊”將三幢建筑連綴成一體
	
▼整體形態
	
▼云之連廊
	
	
 
	
 
	
 
下部自然形成兩組“對話之門”,讓“景區”與“園區”,“自然”與“人工”產生視覺與空間的對話,同時也提供了有頂蓋的半戶外公共廣場。引微風吹過,眺望清爽自然。而“云廊”層也成為整個園區的“空中共享中心”,將培訓、健身、會議、圖書館等共享功能組織在一起,讓所有員工均能在此歡聚交流時,可憑窗眺望兩側風景,放松身心。這也是對華為因連接、互動而激發活力的一種可視化表達。
	
▼對話之門
	
	
 
	
 
	
 
風之庭院+梯田露臺
	
三幢研發建筑以“方中帶圓”的平面基本形態保證其使用效率和空間品質。每組“交通核”到達工位的距離不超過30m,研發辦公的進深不超過10m。為改善在南京相對濕熱條件下的“微氣候”,三幢建筑均植入了開放式的內院或有頂蓋的中庭,有效改善了室內自然采光與通風,因此被稱為“風之庭院”。其中五層通高的巨大陽光中庭成為共享與互動的重要場所。曲線樓梯盤旋上升,光影生動,活力十足。
	
▼下沉庭院
	
	
 
	
 
	▼風之庭院
 
	
 
	
	
 
	
 
	
 
為了讓更多使用者與周邊自然有對話呼吸的機會,每層利用退臺和出挑的方式,形成模擬自然形態的“梯田露臺”,木質地板與透明欄板讓人與自然“無界相融”。外立面則采用暖色彩釉點玻璃形成水平遮陽百葉,讓自然光更均勻地透射進室內。溫暖精致的柔和肌理與層間的白色曲線挑板相得益彰,營造出創新園區的技術美與未來感。
	
▼曲線造型
	
	
	
▼梯田露臺
	
	
 
▼外立面采用暖色彩釉點玻璃形成水平遮陽百葉
	
	
	
靈活生長+復合共享
	
現代科技園區要應對企業的成長與變化,關注員工工作生活的多元豐富。設計將三幢研發樓以1500㎡的級差,把標準層面積設計為2000㎡,3500㎡,5000㎡,可容納不同規模的團隊。而空中連廊層的設置,又讓團隊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連接與合作成為可能。
	
▼一層總平面圖
	
	
 
我們將園區依據不同空間特性,設計成垂直方向上的“復合社區”:地下室為實驗室與停車場;利用半地下層的大進深空間,前區設置開敞且有外部景觀的員工餐廳與咖啡休息區,后區為廚房與配套服務;首層與半地下層有雙首層的入口,讓使用者可以從不同標高進入,同時也可作為展示接待空間;第五層的云廊將培訓、健身、會議、圖書館等共享空間集于一身;屋頂則為視野開闊的空中花園。員工在這里可以享有豐富的空間體驗,完善的人性化服務,去應對工作、學習、交往、運動、休閑不同狀態的切換。
	
▼低標高入口
	
	
 
▼五層通高中庭
	
	
 
內外交融+冷暖互現
	
利用“一體化設計”的優勢,室內設計與建筑設計在方案深化階段便有深度互動。作為核心空間研發辦公的室內被精心劃分成幾大類型模塊,外側面對自然與城市景觀為大尺度的開放式辦公模塊,工位的形式與規??扇我饨M合,以冷靜沉穩的灰白色調為主,理性有序。內側面對安靜的中心庭院則安排各種中小尺度的會議空間模塊,獨立而專注,減少干擾。交通與服務核分布均勻,同時消化異形空間。
	
▼模塊化辦公空間
	
	
 
而在關鍵的轉角節點,則布置別具特色咖啡吧互動交流空間模塊。在溫暖木色上增加明黃與橙紅等明度較高的色彩,營造活躍明快的交流休閑的氛圍。既滿足理性高效的靈活開放的團隊工作,又激發年輕員工自由奔放的暢想與交流。
	
室內設計對幾個特色空間也做了針對性的重點刻畫。餐廳是華為對員工人性化關懷的重要一環,也是休閑交往的核心空間。設計提供了頗具華為運營特色的茶餐廳、咖啡廳、特色餐廳多種主題的就餐區,將其營造成一個特色各異,風格協調的美食集群。
	
▼咖啡吧
	
▼餐廳
	
	
 
利用雙首層的理念,以曲線元素設置了雙層大堂。在五層通高的主中庭空間,結合白色輕盈的網架穹頂引入陽光,帶來光影豐富的變化,外挑的旋轉樓梯成為整個共享空間的視覺焦點。而在云廊層,利用兩層間的大樓梯,營造出開放的“階梯教室”般的培訓演講空間,同時把外露的鋼桁架的建構技術美與綠色的觀景休息廊有機結合。
	
▼曲線樓梯
	
	
 
▼外露鋼桁架與綠色的觀景休息廊相結合
	
	
 
▼休閑空間
	
▼雙層階梯
	
▼大臺階
	
	
 
山林疊臺+流動自然
	
園區景觀設計充分利用被精心保留的自然坡地與原生植被,深入解讀建筑設計提供的不同標高,不同尺度,不同等級的豐富外部空間基底,以疏林草地、休閑臺階、臺地庭院、跌落水景等多個主題,營造建筑與環境,人與自然的層次豐富的和諧對話。入口處的跌水花壇將山水意象與臺地主題高度提煉,讓靜態的景觀有動態之美。臺地庭院將綠色滲入建筑核心,提供安詳禪意的靜修之所。與景區相連的東界面,則以疏林草地為意象,既展開大尺度的活動場地,又讓建筑群組與丘陵林地有一個疏緩的過渡,同時呼應建筑水平流動的曲線造型,景觀將同樣的設計語匯運用到鋪裝、花壇、臺階、跌水景觀中,使建筑與景觀,園區與自然在舒緩流動中融合共生。
	
▼入口水景
	
▼疏林草地
	
	
 
	
 
	
 
一體化設計+全過程服務
	
作為AECOM設計團隊在中國區繼雁棲湖國際會都后又一個重要的一體化設計服務的項目,三個主干專業建筑、景觀、室內高度密切的合作,決定了項目的設計品質。在設計全過程,三組團隊有頻繁定期的互動與交流,通過workshop的方式激發彼此的創意和協調性。在作為組織核心的建筑團隊中專門設立了建筑師背景的“景觀專員”與“室內專員”協調專業間的設計,讓整個設計的一致性和高品質得以保證。設計團隊歷經兩年時間,完成方案、擴初、施工圖全過程的設計工作,由于造型以曲線為“母題”,玻璃及鋁板幕墻的交接相對復雜,還有不少三維曲面的節點。
	
▼曲線型外觀
	
	
 
建筑設計在施工圖階段,通過對大量三維數字模型的分析,推敲分格、節點和交接,以確保較高的實施完成度。為了讓設計更好落地,在四年多施工周期,設計團隊長期保有駐場的建筑師與工程師,現場協調各種工程矛盾,快速反饋設計變更。主創設計師也多次親赴現場,解決復雜關鍵問題,選定視覺樣本及材料,保證每個細節的落地,并協調控制燈光顧問及幕墻顧問的相關深化設計。這樣全面系統的國際化的服務方式,讓園區的概念創意能如此高品質且完整地呈現。
	
▼建構之美
	
	
 
結語
	
華為南京研發中心項目負責人、AECOM中國區建筑設計副總裁鐘兵先生說:“華為南京研發中心的設計,回歸場所、地域、企業文化、使用者需求的基本出發點,用系統、理性、完整的設計策略來實施,通過跨專業的全生命周期服務得以實踐。我們與客戶共同構筑具有前瞻性、地域性及人文關懷的空間,用靈動的空間去激發創造力,用精致的建筑去表達企業對品質的追求,用融入自然的設計構筑人本體驗。”
	
▼整體形態,黃昏
	
	
 
	
 
項目圖紙
	
▼一層平面圖
	
▼二層平面圖
	
	
 
▼剖面圖
	
	
 
	
 
	
 
項目信息
	
	
	
	
	.END.
 
	
 
注:本文轉載自gooood谷德設計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