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今彥、向上 來源:AAAPLUS
"2018年10月,歷時6年的設計與施工,華建集團華東建筑設計研究總院原創設計的“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工程”順利竣工。珠海口岸包括旅檢區、貨檢區、口岸辦公區三大區塊,其中的口岸辦公區作為行政管理及指揮中心,相當于珠海口岸的大腦。"
三大功能
· 口岸查驗部門的綜合辦公平臺
海關、國檢、邊檢、口岸局等四個機關單位,除一線執勤業務之外,辦公、會議、備勤、數據匯集、監控指揮、機要收發、檔案管理、體能訓練、餐飲后勤等功能,都要在口岸辦公區集約化安排。
口岸聯合指揮中心
口岸辦公區是整個口岸的制高點,為了有效應對重大事件或突發狀況,在口岸辦公區頂層設計的聯合指揮中心是召集相關部門聯席會議、調閱監控信息、并發出聯合處置指令的頂層平臺。
非現場綜合報關報檢大廳
為順應智慧口岸的發展趨勢,通關旅客和車輛,平日可提前在口岸辦公區裙房二層的綜合大廳辦理預查驗手續,日后即可快速通關。
嚴肅活潑的國門形象
口岸辦公區位于口岸人工島西側臨海處,與西側的澳門人工島隔水相望,水面寬度150米。無論從珠海還是澳門通過連接橋登陸人工島,都會在第一眼看見濱海的口岸建筑群,因此,口岸辦公區處在人工島景觀序列的關鍵位置,她既不能造型乖張與口岸旅檢樓爭奪主角,又不能四平八穩缺乏靈氣。
口岸辦公區分為南北兩塊用地,用地規整,四棟政府辦公建筑南北向一字排開。北地塊設計有三棟塔樓,在二層位置用架空裙房連接,裙房部分為非現場綜合報關報檢大廳,架空部分為社會車輛停車場;南地塊設計獨立式辦公樓一棟,二層西側靠海位置設計架空風雨廊與北地塊綜合大廳西側半室外風雨廊相通。架空層的設計使得建筑群更加通風,一方面減少臺風對建筑的影響,一方面讓建筑物更加陰涼。南北地塊實現一體化設計,口岸辦公區體量齊整輕盈,干凈利落。
嚴正的布局不能遮擋活潑輕松的濱海情調,我們在建筑的形態以及表皮上動了不少腦筋,既與主體協調,又體現大海的元素。
四棟高層建筑的角部被處理成圓弧形,去除角柱,設置內凹轉角陽臺,并逐層錯位盤旋而上,造型變得豐富有趣。辦公樓的標準層也因為有了轉角陽臺,從而能夠從半室外空間鳥瞰周邊的海景、人工島、以及港珠澳大橋的雄姿,提升了人性化的辦公品質。
在每棟辦公塔樓當中,我們設計了一個約8米見方的拔風天井,豎向交通分置天井兩邊,電梯廳與天井內的旋轉樓梯連通,一方面讓辦公室的空氣得以流通,另一方面讓辦公樓空間趣意盎然,清涼的設計也使得口岸辦公樓在華南地區更接地氣。
在塔樓立面上,我們以鏡像的主題來設計虛實的對比。藍天碧水之間,白色鋁板,藍灰色玻璃,兩種表皮此起彼伏;上下層鋸齒窗順時針與逆時針變換排列方向,產生交錯的光影,這一切塑造了海波蕩漾的戲劇化構圖。在鋸齒窗的設計中,正面的玻璃板塊確保了立面的純凈,側面的鋁板部分作為開啟部件,確保了自然通風的可行。
室內設計呼應設計母題
在口岸辦公區的室內設計中,位于裙房的非現場綜合報關報檢廳成為了表現的重點,大廳凈高7m,屋面采用大跨度預應力鋼混框架結構。大廳的吊頂采用穿孔鋁合金吸音板,居中位置布置帆型天窗,組織豎向通風,避免直射眩光。結合非現場申報的工藝流程,我們將申報辦公區與公眾等候區做了不同的凈高處理,分界處的高差采用下掛式穿孔鋁板帷幕遮擋,帷幕的設計再次呼應了鋸齒形單元窗的設計母題,整個大廳空間流暢舒展,明快雅致。
如果說港珠澳大橋珠海人工島像一艘2平方公里的航母,口岸辦公區的建筑群就好像立于船舷,身著海魂衫的水兵;如果說珠海旅檢樓是人工島上當仁不讓的主角,那么口岸辦公區,將是人工島上賞心悅目的“最美的配角”。
主持建筑師:
郭建祥
向上
主要設計團隊人員:
建筑(含室內設計):郭建祥、向上、張今彥、張光偉、朱儀潔、常青、唐北麟、崔赟、高心怡
結構: 劉晴云、陳鍇、張耀康、王瑞峰、蔣本衛、鄭利、蔡雪勤、舒睿彬、陸屹
暖動:陸燕、吳玲紅、葉曉翠、馬偉駿、劉毅、薛磊、王宜瑋
給排水:孫揚才、徐揚、王學良、張嗣棟
電氣:王偉宏、高玉嶺、李玲慧、邵民杰、曹承屬、陳新
弱電:印駿、朱婉寧、吳筱輝、毛晶軼、邵民杰、王小安、徐珣
項目經理:阮哲明、蔣瑋、劉威、陳立雷
攝影:邵峰